昨天下午,我亲眼目睹了一个让我至今都想不通的场景:公司技术部的资深架构师李工,一个42岁的技术大牛,在收拾完办公桌后,默默地走出了大楼。
他在我们公司干了八年,技术能力没得说,带过无数个项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程序员。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部门重组被优化了。
更让我震惊的是,我听到几个年轻的HR在茶水间窃窃私语:像李工这样的,想再找工作可难了,年纪大了,谁还要啊。
我当时就愣住了。42岁,在我看来正是黄金年龄,经验丰富,技术过硬,怎么就成了年纪大了?
这个疑问在我心里越来越强烈,直到我决定深入调查这个现象,才发现了一个让我彻底震惊的线
第一,企业的成本考虑。中年员工的薪资要求普遍较高,而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的年轻员工。
第二,技术更新速度快。在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企业担心中年员工跟不上新技术的步伐。
k8凯发官网
第三,工作强度和文化匹配。很多企业追求高强度工作和年轻化文化,认为中年员工不太适应。
第四,刻板印象和年龄偏见。社会上存在对中年员工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刻板印象。
第五,供需结构失衡。市场上对某些技能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中年员工的技能结构可能不匹配。
就在我为这个问题苦思冥想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第一,短期思维。很多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没有长远规划,所以更愿意选择立即见效的方案。
第二,同质化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往往采取同样的策略,都追求成本最低化。
第三,评价体系单一。企业评价员工的标准过于简单,主要看年龄和成本,没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第四,缺乏创新的用人模式。大多数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用人方式,没有探索适合中年员工的工作模式。
我了解到,有些企业开始尝试顾问制,让有经验的中年员工以顾问的身份参与项目,既发挥了他们的经验优势,又降低了用人成本。
作为一个在职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员工,我想对那些正在面临就业困难的中年朋友说几句话:
首先,不要妄自菲薄。你们的经验、知识、技能都是宝贵的财富,只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些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其次,要保持学习的心态。时代在变化,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但学习不是为了变成年轻人,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经验更有价值。
第三,要有耐心。改变需要时间,我们要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终究会改变。
最后,要保持尊严。不要因为就业困难就妥协自己的价值观,也不要因为年龄而失去自信。我们有我们的价值,也有我们的尊严。
我今年55岁了,终于搞明白了这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虽然答案并不让人愉快,但至少我们知道了问题的根源,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