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官网入口

新高考改革再升级!如何为教育强国“筑基”?
栏目:k8凯发官网资讯 发布时间:2025-08-27
 习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是驱动我国教育体系适配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年来,新高考总体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建立了中国特色现代

  习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是驱动我国教育体系适配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年来,新高考总体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建立了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新高考改革不仅强化了高考引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正向指挥棒功能,而且为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提供了保障,从学校育人、人才选拔等方面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刻认识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目标定位与重点举措,对于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对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双重现实意义。一方面,考试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核心所在,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建成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是提升育人质量、优化人才选拔及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石,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

  习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要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4] 2020年10月,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切入点。[5]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又重点强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和“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6]的重要意义。可见,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又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

  作为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既要贯彻《总体方案》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7]的要求,又要坚持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的“系统性”原则,在完善高考评价体系的同时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深化推进。总之,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需要从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等层面完善制度体系。

  科学、高效、公平的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是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以推动其向着更加科学、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从三个方面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保障。一是发挥引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正向指挥棒功能,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教育体系的育人质量。当前,新高考改革实行“文理不分”和“两依据一参考”的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学生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二是促进各类人才充分涌现,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当前高考评价标准正从“唯分数”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有利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脱颖而出;人才选拔机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开辟专门通道;职教高考同步创新,为技术技能人才搭建了成长通道。三是维护教育公平公正,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需求。当前我国高校考试招生通过向中西部地区、人口大省及农村学生等群体适度倾斜招生计划,有效拓宽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覆盖范围,在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优质本科教育的机会;[8]同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促进高考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切实维护考试招生工作的程序公正与结果公信力,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全民奠定了基础。

  可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仅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在过去10年间,尽管新高考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在等级计分的使用、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大学自主招生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短板。[9]这表明,我国的考试招生在制度和实践层面均与教育强国标准存在一定距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亟须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视域下明确目标,以探索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推进策略。

  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具备强大的教育能力,其教育体系高质量、可持续,教育创新能力突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人才培养与教育服务能力卓越。[10]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致力于构建与教育强国内涵相适应的现试招生制度体系。

  当前,数字化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正在系统重塑我国育人体系。传统的育人体系已难以满足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构建引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育人体系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诉求。高考评价体系作为特殊的教育评价标准和沟通连接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人才选拔标准的桥梁,对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有研究指出,我国新高考已形成的以“一核四层四翼”为内涵的评价体系,为我国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了方向更加正确、方式更加恰当的评价指挥棒。[11]未来,高考评价体系应通过改革落实到高考命题、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高校考试招生的各环节,进而使高校考试招生成为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学科交叉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更是拔尖人才成长的沃土。[12]唯有如此,考试招生制度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评价功能,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支撑。

  习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13]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具有强大的人才竞争力,尤为要求我国的教育体系要能持续稳定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各类人才。作为国家人才选拔的核心机制,考试招生制度是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开发的关键。因此,适配教育强国建设的考试招生制度,必须具备支持各类人才资源充分涌流的现代化高考选拔体系。

  就特征而言,现代高考选拔体系应兼具公平性、精准性和战略性。公平性是指高考通过政策设计与技术更新,在招生名额分配、录取渠道设计、考试招生监管等环节能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实质公平。精准性是指各类高校充分发挥人才选拔的自主性,通过过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学生,把他们放在适当的科系,使之得到适性发展,[14]实现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紧密衔接。战略性是指高校招生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选拔和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开辟专门通道。简言之,现代高考选拔体系,要求既能保障学生平等的成长成才机会,又能支持具有学科、技能特长和专业发展潜力的学生通过高考得到充分发展,还能为高校汇聚一流人才提供生源支撑。

  构建现代高考治理体系,既是提升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制度适应教育强国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根本需要。从内涵结构来看,现代高考治理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依法治考的高考治理观念、多元共治的高考治理结构和智能化高考治理方式。

  首先,现代高考治理体系要以依法治考作为根本观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与考试招生法治化建设联动,在改革过程中推进必要的高考立法或教育考试立法,依法界定高校、及考生的权责关系,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其次,现代高考治理体系应设置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即政府通过统一高考维护教育公平,兼顾区域均衡发展;高校充分行使招生自主权以提升选拔效能;中学变革育人方式突破应试桎梏,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功能;考生及家长充分行使社会监督权利。最后,现代高考治理体系须注重数字化的治理方式。在我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并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5]的时代背景下,高考治理方式亟须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具体而言,信息技术手段应在招生考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服务标准化题库建设、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建设、专业筛选与志愿模拟、考试招生监管等治理环节,为高考治理提供智能支持。

  以建成与教育强国内涵相适应的现试招生制度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16]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考评价体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17]未来高考评价体系应运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评价中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性设计,以引导我国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一,探索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策略。考试招生改革应进一步强化高考命题的价值立场,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8]创设融合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成就的试题情境,选拔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潜质的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其二,强化高考命题的学科育人功能。在学科命题中贯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使各学科试题既评估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核心原理及方法论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又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内蕴的价值观念、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理解深度,充分发挥学科命题的育人价值。其三,强化综合评价方式的育人导向。高考评价体系须兼顾纸笔测验与多元综合评价方式,其中综合评价的内容应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既要评估学生整合学科知识、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考查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融合及创新意识,还应有机融入德、体、美、劳等非智力因素,并采取构建选拔性考试与达标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19]

  “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20]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重要部署之一。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尤其是为高等教育奠定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的基础,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助力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因此,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支持更具学科特长和专业深造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关键在于扩展多元录取通道。一方面,应继续提升统一考试的命题科学性,特别是试题的信效度与区分度,依靠“总分统招”渠道选拔全科优学型人才。[21]从人才选拔的视角看,“总分统招”能够筛选出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的稳定性与全面性也符合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核心需求。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高水平大学多元自主招生机制改革。如发挥学科竞赛的人才选拔与培育功能,加强对竞赛的选拔效能与竞赛训练的教育效果研究,适度将关注前沿、新兴和交叉领域的学科竞赛纳入高考选拔体系;继续完善强基计划的制度设计,探索在统考基础上由高校选拔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适用性办法,构建标准合理、比例适当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通道。总之,拓展多元录取通道支持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构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水平”[22]的重要举措。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教育系统的协调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具体而言,一是强化政策协同与系统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推进新高考改革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同时强化理论研究,形成对重大改革决策的全面准确正确的解释力,[23]确保各项措施有机衔接、同步实施,形成政策合力。二是完善资源保障与配套支持。围绕新课标、新高考及新教材的实施,优化经费投入、教学设施、师资配置等支撑体系,通过制度完善缓解新高考改革配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为改革落地提供坚实基础。三是加强考试招生改革法治化、数字化建设。针对当前高考法治建设不健全的问题,需要通过修订《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细化高考舞弊认定标准、强化监考和招生责任追溯,同时建立省级招考信息公示平台保障流程公开,引入司法监督机制确保争议裁决公正性,以刚性制度维护招考公平。此外,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还应在高校招生计划分配、专业选科设计、学生发展研究等教育治理环节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为高考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24]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考试制度与招生制度共进的改革[25]。考试招生制度本身自成体系,既有考试评价k8凯发官网环节,也有招生录取环节,这些环节要实现有机统一,不能各自为政,需要统筹协调。譬如,在提升等级计分的科学性问题上,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是必考科目原始分数与选考科目等级分数加权后计算总分。其优势在于,保障物理和历史学科成绩与其他各科选考成绩之间的可比性,且大学可通过自主设定不同选考科目成绩的权重体现专业对选考科目的倾向,有利于精准选拔学科人才。但其前提在于,一是要在考试评价环节引入科学的测量理论,通过测评技术调整优化加权分数的生成和使用方式;二是要在高校招生环节进一步扩大专业招生自主权,支持专业在制定科目选考要求的同时明确学科成绩权重。又如,优化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机制的关键,在于实现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的硬挂钩,[26]但其前提是要实现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可信性与高校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结果的多元录取通道的适用性衔接。有研究指出,深化新高考改革应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同时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各学段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27]为高校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提供真实、客观的学生素质发展信息。

  [4]习.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1-6.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5-06-01].

  [8]瞿振元.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25(06):5-11.

  [9][26]李木洲,刘子瑞.新高考改革十年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中国考试,2025(03):16-24.

  [10]周洪宇,李宇阳.建设教育强国:内涵特征、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23(05):6-11.

  [11]李勇,赵静宇,史辰羲.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J].中国考试,2019(12):7-12.

  [12]蒋凯.稳步有序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J].中国高教研究,2025(06):5-11.

  [14]黄炳煌.现行大学联考制度非改不可[J].选才杂志,1991(04).

  [15]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5-04-02(02).

  [16]《求是》杂志编辑部.准确把握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J].求是,2025(11):7-10.

  [17]巫阳朔,章建石,郭学恒,等.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理论、实践与成效[J].中国考试,2024(04):12-19+102.

  [18]郭新立.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定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J].中国高教研究,2025(05):5-11.

  [19]李木洲,刘海峰.高考“五育”全面考查的历史与未来[J].教育研究,2023(03):112-123.

  [21]陆一,卜尚聪.我国高考体系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效果评估[J].教育研究,2025(02):86-100.

  [22]姜治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助力教育强国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25(05):5-11.

  [23]管培俊.发挥高端教育智库作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25(05):5-11.

  [24]张敏强.高考改革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J].中国考试,2024(10):13-15.

  [25]郑若玲,庞颖.高考综合改革系统性的基本要义、实践审思与完善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20(03):18-27.

  [27]陈丽.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J].中国考试,2024(01):19-20.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20240139)的研究成果

  (作者李木洲系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子瑞系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博士生)

  《人民教育》2025年第12期,原标题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目标定位与推进策略》,有修改